(www.hedaoshe.com)
黄帝问: 我曾听说天属阳, 地属阴, 日属阳, 月属阴, 大小月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, 人体也与之对应. 但现在人体的三阴三阳却与天地阴阳不相对应, 这是什么原因呢?(猜测当时天地气节有变, 所以不相对应)
岐伯说: 天地阴阳的范畴很广, 在实际应用中, 可以由10推100, 100推1000, 无限演绎下去, 无穷无尽. 但是其原则终归一点, 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道.
天地之间, 万物初生, 还没有长出地面的是阴中之阴; 已经长出地面的是阴中之阳. 万物由阳气才能生长, 因为有阴气才有形体. 万物的初生是靠春气的和暖; 万物的生长, 是凭借夏气的灼热; 万物的收成, 是凭借着秋气的凉爽; 万物的闭藏, 是凭借冬气的严寒. 假如四时阴阳失去正常的顺序, 气候时常, 那么万物生长收藏的变化也会失常. 阴阳的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.(果然当时气候有问题)
黄帝问: 我很想听您说说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.
岐伯说: 圣人面朝南方站立, 前方叫广明, 后方叫太冲, 循行在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少阴. 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, 叫太阳. 太阳经下端的起点是足小拇指外侧的至阴穴, 上端的终点是晴明穴, 因为太阳是少阴之表, 所以被称为阴中之阳. 如果以人身上部和下部来说, 上半身属阳, 称广明, 广明以下称太阴, 太阴前面的经脉叫阳明. 阳明经下端的起点是足大拇指末端的历兑穴, 因为阳明是太阴之表, 所以被称为阴中之阳. 厥阴是阴气已尽,重新回阳.因此厥阴之表是少阳经, 少阳经下端的起点是窍阴穴, 因为少阳居于厥阴之表, 所以被称为阴中之少阳.
三阳经脉的离合情况分别是: 太阳主表为开, 阳明主里为阖, 少阳介乎表里之间为枢. 但是它们三者并非互不相干, 而是互相协调, 密切相关, 所以合称为一.(太阳vs少阴,阳明vs太阴, 少阳vs厥阴) (太阳->太阴->少阴->厥阴->少阳->阳明->太阳...)
黄帝说: 请您再说说三阴的离合.
岐伯曰: 在外的属阳, 在内的属阴, 因此在内的经脉为阴经, 循行在少阴前面的叫太阴, 其下端起点是足大拇指末端隐白穴, 太阴经被称为阴中之阴.
太阴的后面叫少阴, 起点是足心的涌泉穴, 少阴经被称为阴中之少阴, 少阴的前面, 称厥阴, 厥阴经起点是足大拇指末端的大墩穴, 因为两阴相合而无阳, 厥阴又处在最里面的位置, 所以被称为阴之绝阴.
三阴经的离合情况分别是: 太阴是三阴之表为开; 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; 少阴介于表里之间为枢; 它们三者相互协调密切相关, 因此称为一阴.
阴阳之气, 往来运行不息, 以此相传于周身, 气运于里, 形立于表, 这就是阴阳离合,表里相成的缘故.
厥阴就是没有阳的时候, 也是阴达到鼎盛的时候, 马上要转阳. 太阳就是阳气最盛的时候, 马上要转阴. 少阳就是阳气初生, 阳明就是阳气中间, 太阳就是鼎盛. 太阴就是刚刚转阴? 最小的时候? 少阴就是中间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