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上篇我们讲到了流量就是人们的注意力, 吸引流量就是先制造一个流量吸收器。通过文字、音频、视频等载体搭配人们的痛点、痒点、爽点制造。接着就是各大平台曝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。
这一篇我们接着讨论如何获取流量。
流量模型
其实痛点、痒点、爽点都牵扯到了人们的利益,所以利益是核心。一般情况提到痛点后会给出解决方案,再把方案进行包装,以体现价值。痒点爽点类似,让我们欲罢不能。
那么我们制造什么样的流量吸收器才能吸收流量呢?
第一种吸收器:以产品为导向。
- 我们先有一款产品,接着我们挖掘产品的价值并包装,这是包装产品
- 我们分析出该产品适用的人群,这是确定鱼类型
- 我们找到该目标人群所在地点,这是发现鱼塘
- 我们在我们的文案中给出一点好处,这是抛出鱼饵
- 我们在文案中告诉他们如何获取好处,这是引诱上钩
- 上钩后就进了我们的私人鱼塘,这时候我们要让鱼儿们信任我们,这是打消鱼儿顾虑。
- 鱼儿掏钱付费,这是鱼儿给我们钱。
- 我们告诉鱼儿们,如果帮我们弄更多的其他鱼儿,我们可以分给你们好处,这是裂变。
第二种吸收器:以兴趣为导向。
- 我们确定自己的兴趣,这是挖掘自身发展领域。
- 我们在自己的兴趣点开始发力,一边学习一边输出,这是壮大自己的领域。
- 我们把自己输出的东西投放到各大平台,这是把自己的领域信息放入平台。
- 普罗大众就被我们的领域吸引,这是领域吸引
- 普罗大众进入我们领域,这是进入我们自己的领域
- 广告商接种而来,这是卖产品的想要我们的领域中的普罗大众。
- 我们和广告商合作,广告商给我们钱,这是我们和广告商交换利益。
模型解释
其实上面两种模型就概括了世界所有流量的原型。要么是以产品,要么是以兴趣。那么哪种更好呢?很显然以兴趣为导向的前途更好,发展也更久远,并且能有铁杆粉丝。但同样的难度也大,时间也长。以产品为导向的短平快,只要会搞事情,就能快速盈利。
其实市面上大多数流量模型都是第一种,也就是以产品为导向的。这个是主流,而且也没错。因为不管怎么样,吸引流量过来后都要通过产品来变现(这是广义的产品,包括服务等)。
我认为这两种流量模型都应该使用,第一种可以使自己快速实现收入,另一种可以使自己在未来收入越来越高。这也符合阴阳之道,阴阳互补才能成就大业。(www.hedaoshe.com)
总结
我们今天讨论了流量模型,一共有两种,一种是以产品为导向,这个是主流,而且目标明确,短平快。另一种是以兴趣为导向,这个只要坚持下来后劲很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