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本篇对热病做了介绍。
正文
阳经感染寒邪不会死,阴阳两经感染才会死
黄帝问:当今的热病,都是外感风寒,属于伤寒证,但有些人会死,有些人会活。死的人都是6,7天内死亡,而活下来的都是患病10天以上才能治愈。这是什么道理,我想听听您的意见。
岐伯说:太阳经是六经的统领,人体所有的阳经都隶属它。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,和督脉、阳维相交会,因为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、督促的作用,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,主一身之表。
人感受寒邪后,会发热,发热虽然严重,但通常不会死亡;假如阴阳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生疾病,就一定会死亡。
风府:人体的穴位,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,两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。 督脉:督脉位于背后中脊,总制诸阳,故谓之“督”,是奇经八脉的主脉,与六阳经有联系,是“阳脉之海”。督脉与脑、髓、骨息息相关,任脉与督脉相交,下交于会阴之间,上则交于唇。
阴阳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风寒的症状,和第六日致死的原因
黄帝说:我想知道的更详细。
岐伯说:患伤寒病的第一天,太阳经首先发病,因太阳主一身之表,所以会出现头颈部疼痛,腰脊部肌肉僵直的症状。第二天,病邪侵犯阳明经,因阳明主管肌肉,足阳明经脉挟鼻上行,络于眼目,下行至腹部,所以会出现身体发热、眼睛疼痛、鼻孔干燥、不能安稳卧息的症状。第三天,少阳经发病,少阳主管骨,因足少阳的经脉循行于胁肋部,上络于耳,所以会出现胸肋疼痛、耳聋的症状。
如果三阳经脉和络脉都发病,而病邪还未深入五脏,就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愈。
第四天,太阴经发病,因足太阴经脉敷布胃中,上络咽喉,所以会出现腹中胀满、咽喉干燥的症状。第五天,少阴经发病,因足少阴经脉贯通于肾,络于肺,连于舌根,所以会出现口干舌燥而渴的症状。第六天,病邪到达厥阴经,因足厥阴经脉循绕阴器而络于肝,所以会出现郁闷、阴囊收缩的症状。
假如三阴经、三阳经和五脏六腑都发病,导致荣卫气血不能循行,五脏经脉之气不通,人就会死亡。(www.hedaoshe.com)
太阳就是人体的最外围,也就是皮肤。阳明就是皮肤的下面,也就是肌肉。少阳就是肌肉的下面,也就是骨头。
阳经感受风寒后,疾病治愈的过程
假如疾病不是阴阳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引起的,到第七天时,太阳之病就会衰减,头痛也会稍有好转;第八天,阳明之病会减弱,身热稍微减轻;第九天,少阳之病减弱,耳聋也会缓解,能逐渐恢复听力;
第十天,太阴之病衰减,腹部胀满症状会消退,并很想吃东西;第十一天,少阴之病减轻,口不渴,舌不干,能打喷嚏;第十二天,厥阴之病衰退,阴囊松缓,少腹部的拘急也会减轻。这时大邪之气已经消退,疾病也就痊愈了。
人有脏腑,阴经对应脏,阳经对应腑。 经络我也不是很懂,只知道是沟通链接全身的交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