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本篇较详细地论述了阴阳交、风厥、劳风、风水诸病的病因、病机、症状、预后、治疗等问题。诸病皆因正气不足,外感邪气所致,且多有发热之状,多为外感热病之范畴,故篇名曰“评热病论”。
正文
阴阳交
黄帝问:有的病人,出汗以后又发热,脉象急促躁进,病情不但没有因为汗出而减弱,还出现了胡言乱语、饮食不下等症状,这是什么病?
岐伯说:这种病是阴阳交,是死症。
黄帝说:希望您能讲讲其中的道理。
岐伯说:人能出汗,是依靠水谷进入胃后,被转化的精微物质。水谷精气充盛,就能战胜邪气而出汗。(www.hedaoshe.com)
邪气和正气在骨肉之间相争而出汗,表明邪气衰而正气胜。正气胜的表现是:病人能进饮食,并且不再发热。
如果病人汗出后又发热,说明邪气胜,精气衰,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之一。
如果病人吃不进东西,精气就得不到补充,邪气就会滞留不去,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之二。
《热论》中也说过:汗出而脉象躁进急促,则预后不良。现在脉象和汗出之后的情况不相符,表明精气无法胜过邪气,死亡的征象已十分明显了。
语言狂乱是神志失常的表现,神志失常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之三。
现在出现了三种病情恶化的征兆,这个人将毫无生机,尽管疾病可能因汗出而稍微衰减,但这只是暂时的,病人迟早会死。
风厥
黄帝说:有的病全身发热、汗出、烦闷,烦闷感不能因为汗出而得到衰减,这是什么病?
岐伯回答道:汗出而全身发热,是因为受了风邪的侵袭;烦闷而不得缓解,是因为下气上逆,这种疾病叫风厥。
黄帝说:希望您能详细地讲一讲。
岐伯说:太阳经为诸阳主气,主一身之表,因此太阳经最先遭受风邪的侵犯。
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,外表有病,内里必然与之相应,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,其气也随之上逆,上逆就是厥。
黄帝问:如何治疗?
岐伯说:治疗时应针刺太阳、少阴表里两条经脉,刺太阳来泻除风热之邪,刺少阴来降上逆之气,同时还要饮服汤药。
总结
阴阳交就是出汗后减轻症状,然后又发热,这样循环往复。属危重证候。
人得病就是正气不足,邪气入侵,如果一个人反复发热,就代表正气已经非常虚衰,而邪气很强大。当耗光身体所有精气后,人就会死亡。这就好比一个溺水的人,用尽全力想靠岸,也的确靠近了一点,但最后还是会沉入湖底。
人的所有精气来源就是水谷,也就是我们吃的食物,如果没有这些食物,人体的精气就得不到补充,等消耗殆尽,生机也就没了。所以医生看病必问的一个问题就是:“你吃饭怎么样?”
人体分为精气神,精足则气强,气强则神明。神志失常就是神不足的表现,根源还是精气不足。当然有些病人,身体很好,但精神错乱,这些病人的问题是精气不能化神。
风厥就是身体有风邪,并且导致气机上逆,厥就是上逆的意思。
风属阳邪,会伤害身体的津液,这样又会生燥邪。阳邪喜欢在人的上半身,所以会导致气机降不下去,也就堵在胸口,让人烦闷。
太阳经在人体最表层,可以想象成皮肤,所以最容易被外界邪气入侵,又因为太阳和少阴相互连通,所以邪气会通过太阳传递给少阴。